【育人新篇】王子佳老师: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发布时间:2024-09-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王子佳,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广州大学十六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智能、群体智能、机器学习。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广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一项、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一项。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F=9.4)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F=11.7)上发表论文10多篇,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论文被列入ESI研究前沿。现已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仅9人)、ACM广州分会新星奖(广东省仅3人)、ACM广州分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广东省仅2人)、广东省计算机科学青年学术秀一等奖(广东省仅3人)。担任国际期刊Complex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的青年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Applied Soft Computing、Neurocomputing等多本顶级SCI刊物的审稿人。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图学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启智润心做学生“成长路”的点灯人

2021年,王子佳老师辞去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高级算法研究员的工作,来到广州大学追逐他的“教师梦”。初到学校任教,王老师便主动请缨担任21级新生的班主任,从此,开启了一段“新师”与“新生”共同成长的佳话。

在担任计科214班班主任的这3年,王老师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在专业学习上,王老师经常“开小灶”,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为班上的学生查漏补缺、答疑解惑;在人际交往中,王老师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圈,通过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提高自身的与人相处技巧和沟通表达能力;在职业规划上,王老师耐心倾听每位学生的梦想与困惑,为其量身定制成长蓝图。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3年时间里,计科214班同学们的荣誉纷至沓来。张积朋、杨昊森同学分别担任了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和团委副书记;罗浩加、梁少民两位同学的专业成绩排名位列整个计算机系前2名,且计算机系专业前10名中计科214班独霸4席;骆如萱同学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项;梁少民同学和林树沛同学现已分别拿到南方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的保研录取offer。而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表示自己也向前走了一大步,和同学们一同成长是既快乐又有成就感的。

甘为人梯,做学生“科研梦”的托举人

带着学生认认真真搞科研,王老师并不只是随便说说。自2021年8月加入广州大学以来,王老师积极吸纳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先后指导本科生蔡培麟、苏丽盈等同学荣获广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指导本科生梁少民同学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IF=8.1)发表论文一篇;指导本科生刘欣雨同学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彭羽莎等学生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斩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的保研录取offer。

在研究生教育中,王老师更加注重科研素养与科研思维的锻炼与培育。目前指导的在读研究生中,多名同学已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F=11.7)、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F=9.4)、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F=7.5)、Applied Soft Computing(IF=7.2)等发表论文或进行最后一轮返修,其他同学也至少人手有一篇中科院一区的论文正在审稿或已完成写作。对此,王老师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名研究生,只有真正地尝试过科研、全身心沉浸在科研中,研究生生涯才是完整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科研成果本身,还有许多‘弦外之音’。作为他们的导师,我有义务和责任让他们体会到。”

言传身教,做学生“爱生活”的引路人

科研与学习固然重要,但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更为关键。课余时间,王老师常常放下厚重的教案,换上轻便的运动装备,把学生拉出实验室,一同奔跑在阳光洒满的操场上,挥洒汗水,释放心情。

与同学们在乒乓场上默契的配合、在羽毛球场上激烈的对抗、在田径场上全力的冲刺......王老师就是这样和学生们“亦师亦友亦知己”般得相处着。他希望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识、过硬的科研能力,更应当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我希望自己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王老师确确实实这样想了,也真真切切这样做了,而且他做到了。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孟雅婷